-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品牌化建设道路迈出了可喜三级跳:八十年代中后期,少数企业主动引入品牌化建设的系统性概念,投入资金提升品牌影响力;九十年代中后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有意识的介入企业的品牌化建设之中,出台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评选,为企业搭建更高的品牌建设平台。进入二十一世纪,许多企业再度借政府搭建的舞台唱戏,投入巨资进行品牌的包装和宣传,实现了由足够量变后的品牌本质影响力的提升,借品牌之力扬帐远航。
在国内企业的品牌化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了以海尔、联想、红塔山、长虹、五粮液、一汽、TCL为代表的
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更放大了李宁、雅戈尔、美的、科龙、方正等一大批厚积薄发型企业的竞争价值,逐渐形成了一、二、三线的品牌发展梯队,建立了品牌成长的良性循环体系。 许多企业在进行品牌化建设过程中也尝到了品牌效应扩大所带来的甜头。一方面,有力推动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由于品牌的作用,带动了企业在内部管理、技术创新、生产工艺、售后服务等方面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品牌效应的辐射,实现企业在价值链的再造与增值。海尔、联想等一大批品牌与IBM、西门子等国际性品牌同台竞舞,极大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筹码。
就在品牌化建设初显成效之际,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企业的短视、盲目行为,为品牌的未来建设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品牌建设的四大缺乏正考验着我国企业品牌化发展的未来之路。
第一,品牌定位不清晰。许多企业短期内对品牌进行盲目投资,追求品牌效应的最大化,却忽略了自身品牌的定位。你的品牌到底针对什么人群?处于高中低的那个层次?对哪一类人群更有吸引力?都没有明确,造成了本末倒置。
第二、品牌内涵缺乏。品牌对于公众而言只是一种符号和标识,吸引受众的关键性因素是品牌背后所隐藏着的内涵。但企业注重的只是巨额广告投入形成的短时期品牌知名度提升效应,却不愿意进行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等一系列边缘品牌工程的建设。
第三、品牌功能夸大化。许多企业押宝品牌,将企业发展的希望寄托在了品牌建设上,只要提升品牌知名度就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却不思进行新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改造等其它工作,最终使品牌建设步入了畸形境地,缺乏经有力的后备力量支撑,头重脚轻走不远。
第四、品牌战略规划缺失。品牌建设是一套系统性工程,其建设历程是在长达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里,通过坚持不懈、契而不舍的理性行为来支撑。而不是一些企业所理解的短期投资即见效益的行为。
面对变化莫测、增长迅速的市场经济,企业的品牌化建设则要做到稳步增长、保持平衡、理性式的发展状态。放出长线吊大鱼,才能最终尝到品牌化建设的硕果。